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周傳德
以服務先進制造業為特色,發揮區位優勢,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技能人才。強化產教融合、提升教育質量、改革育人方式、創新辦學機制,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
欄目:校長專訪
作者:張曉蒙
以服務國家戰略為職責 以服務先進制造為主體辦學特色
中教全媒體: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基本情況以及多年來形成了哪些辦學特色?
周傳德: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始建于1956年,由原國家第二機械工業部創建,2000年重慶機器制造學校和重慶機械職工大學合并成立,是國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三次榮獲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榮獲全國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獎。學校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國家戰略,聚焦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構建了以裝備制造為主體的“一體兩翼多聯動”專業體系,建有11個專業群,其中,國家“雙高計劃”專業群2個,國家級重點(骨干)專業16個。全校開設專業56個,其中,對接先進制造業的專業37個,占比66.1%,對接先進制造業的專業在校生人數11657人,占比71.85%,凸顯了學校專業以服務先進制造為主體的辦學特色。
一是專業特色凸顯先進制造,服務區域經濟轉型升級。重慶是國家重要的裝備制造業戰略基地,學校因裝備制造而建、隨區域經濟而興、為產業升級而強。一部重慶工業發展史,就是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奮進史。從1956年建校之初開設自動武器制造和金屬切削加工專業服務國家三線建設和國家對重慶工業體系的調整;到改革開放時期,設置模具設計與制造、汽車電子技術等專業助力重慶建設“汽車名城”和“摩托車之都”,打造現代制造業基地;如今,學校適應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開設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智能網聯汽車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等專業,服務“中國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和重慶建設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
二是人才培養凸顯以人為本,服務學生全面持續發展。學校在重慶地區率先提出“大類招生、分類培養”,對于不同生源的學生,在大一年級按專業大類混編教學,大二年級進行專業分流,實現人才培養“一生一案”。創新多樣化人才培養的“1+3+N”人才培養模式,即:每個二級學院依托1個多樣化的產業學院平臺,校企合作開展“訂單班”“學徒制班”“拔尖創新人才班”等3種主要類型的人才培養,探索項目制、技能大賽、科研反哺教學、1+X證書、“證賽創”三位一體、數字化創新設計、“工坊式”等N種補充形式的教改方式,以滿足不同稟賦和潛能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多樣化的成才空間和通道。學校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在重慶地區錄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近五年為其輸送了3000余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三是社會服務凸顯產業需求,賦能企業創新發展。學校聚焦先進制造、電子信息、國防軍工等高端產業需求,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發教師活力,跨界組建攻關團隊,圍繞國產替代、軍工企業、“走出去”企業需求等三大領域,開展有組織科研和技術培訓,自主研發半導體晶圓倒角機、高功率環保摩托車發動機、有毒廢水智能脫毒一體機等一批國產替代設備,為企業提供高端技術服務。建成服務民族品牌汽車“走出去”的“中心+工坊+基地”國際化技術服務平臺,在國內成立長安汽車全球培訓中心,開發了長安汽車CIC(Changa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技術培訓認證體系標準和課程,建立了“海外人才培養基地”,為長安汽車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10余個國家培訓海外技術人員。
四是師資隊伍凸顯分類培育,雙師隊伍水平一流。學校從“師德為先、分類培育、分類遴選、分類發展、分類考核”等維度,構建凸顯高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師分類管理和培育體制機制。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依托重慶市高等學校教師發展示范中心,培育德技雙馨的優秀教師及團隊。通過實施分類管理培育,明確分類遴選標準,強化教師分類考核,打造五大優秀教師團隊:以教學名師為依托打造專業教學優秀團隊,以技能大師為依托打造專業實訓優秀團隊,以學術技術帶頭人為依托打造科技創新優秀團隊,以創業導師為依托打造創業實踐優秀團隊,以專家型輔導員為依托打造學生管理優秀團隊。
五是文化育人凸顯工業特色,為制造業新人培根鑄魂。學校發揚“頂天立地”的重工精神,傳承“工成于思、業精于勤”的校訓,深耕工業文化育人68年,打造以工業文化為核心的“五位一體”校園文化,在校內建成“工業文化大觀園”,構建全方位文化育人生態,獲評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文化品牌示范基地、改革開放40周年重慶校園文化建設百強學校、重慶市文明校園,成為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典范。成立了全國職業院校第一家勞動教育研究院,為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研究與實踐搭建了全國性平臺。充分發揮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指委副主任單位和校園文化建設專指委主任單位作用,牽頭制定全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及測評體系和全國職業院校“三館”(圖書館、校史館、博物館)建設指引,引領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發揮成渝地區區位優勢 培養適應社會需求高技術技能型人才
中教全媒體:學校地處川渝地區,可謂是有著強有力的“產教融合”優勢,對此,學校是如何利用地域優勢進行人才培養的?又形成了哪些好的產教融合經驗?對于產教融合您認為哪些是影響其成果成功落地的關鍵因素?
周傳德:學校緊密對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搭建了“三三三”立體交互校企合作模式,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培養以適應社會需求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具有“重工特色”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建成“三級平臺”。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依托單位、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中華全國總工會職工培訓示范點、國家新職業培訓示范機構等國家級平臺,立項國家級示范性職教集團和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等國家級產教融合項目2個,與四聯集團、華中數控、上汽大眾、奧迪等107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達成深度合作。依托重慶市汽車動力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氣自動化應用技術推廣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市級產教融合項目27個,大力開展汽車動力測試等技術研發和推廣,為中國航空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長安工業集團等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近百項。依托材料成型及模具技術、智能裝備研發等校級平臺,打造14支博士科技創新團隊,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完成新技術、新工藝等橫向技術推廣服務和成果孵化。
二是搭建“三類載體”。全面搭建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業學院三類校企合作載體,探索以學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為主體的“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共同體,深化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四鏈”融合機制,聯合頭部企業開展機構共建、設備共投、項目共擔、成果共享“四共”合作模式,將崗位標準、大賽標準、證書標準與課程標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深度對接,開展高職教育“科-教-產”教研一體科教融匯式校企合作模式,推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流程再造,為產業緊缺型人才培養開辟新路徑。
三是創新“三項融合”。融合才培養,與長安等行業頭部企業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緊密合作關系,將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轉化教學資源,聘請長安技術帶頭人、大師工作室專家等組成課程開發團隊。與150多家500強知名企業開展協同育人,同西門子等10余家國際企業、德國代根多夫應用科學大學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辦學,形成人才培養融合;融合技術研發,聯合上海魯交測控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清研理工汽車檢測服務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開展汽車研發測試技術服務,服務中國汽研院、招商局車檢33所等超20家汽車整車生產制造企業、汽車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委托的45項技術研發項目,解決了汽車動力系統測試和標定難題,開發了高功率新型環保二沖程發動機,解決企業高端發動機依賴進口的瓶頸,形成技術研發融合;融合社會服務,掛牌成立學校鄉村振興學院協同發展示范中心,深入6個區縣的10余個工業園區和職教中心調研,實施“3+2”“五年一貫制”中高職人才貫通培養試點專業6個,切實打通職業教育貫通培養“立交橋”,通過送教上門、送技上門等方式,引導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年均650人以上,有力助推電商銷售、農村科技創新、農業科技推廣等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社會服務融合。
從辦學模式頂層設計出發 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中教全媒體: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對職業教育院校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對此,學校是否作了相關調整?
周傳德: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職業院校需深入剖析新質生產力新三要素內涵:審視教職員工能力素養與結構組成、教學方法與資源配置、培養對象狀況與技能需求等變化,謀劃以數字技能為導向推動辦學模式變革的頂層設計。學校2023年投入1個億強化內涵建設,成功打造“一體兩翼多聯動”專業格局,產出標志性成果107項。今年,學校擬投入近3000萬元實施“五金計劃”,開發一批知識圖譜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AI課程等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等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著力打造職教“五金”新基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是三級專業群帶動發展,打造“金專業”。構建“2+2+7”國家、重慶市、學校三級專業群發展體系,啟動“專業+數字化”改造工程和“數字化+專業”賦能工程。二是個性化課程協同育人,建設“金課程”。大力開發雙語在線國際課程、重點領域改革試點課程等數字化課程教學資源。三是高水平雙師隊伍保障有力,鑄就“金教師”。創新“標準領航、分類管理、團隊培育”的雙師培養模式,我校教師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一方陣,人才發展指數蟬聯重慶高職第一。四是多功能實訓基地示范引領,塑造“金基地”。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共同建設國家級共享公共實訓平臺,打造集“教學、生產、科研、創新創業、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專業化公共實訓基地,建成國家級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重慶市科技創新與成果轉移平臺12個。五是多樣化教材支撐有方,培育“金教材”。立足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深化教材內涵建設,緊跟發展趨勢,創新打造以能力為本、學生為中心的新形態立體化教材體系,共有17本教材入選“十四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 為全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中教全媒體:學校作為“雙高”院校之一,對“開展國際合作”方面有著一定的要求,那學校在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目前有哪些成績可分享?
周傳德:學校國際合作交流起步早,范圍廣,影響大。先后與德國、新加坡等近30個國家地區的40多個院校、企業開展了150多項合作。學校立足裝備制造專業優勢,引入德國、澳大利亞等優質教學資源,實施教學改革,形成“能力標準,課程體系,資格證書”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系列成果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學校還是教育部中德先進職業教育合作項目首批試點院校,與匈牙利、加拿大院校舉辦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3個。學校聯合長安汽車,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建設海外人才培養基地,在老撾建設熊貓工坊、熊貓學院,培養境外企業人員1300余人,成果被教育部納入“中國—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開發新能源汽車工程師等職業標準、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32項,相關標準納入坦桑尼亞、斯里蘭卡等國家地區職教體系。多次獲得教育部教育援外項目、重慶市國際化特色項目及絲路獎學金項目等,組織了700余名師生赴海外交流,培養來華留學人員400余人。學校是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理事長單位,秘書處設立在我校。
中教全媒體:在“開展國際合作”方面,您認為職業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較而言有哪些不同?作為職業院校應該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更加注重哪些方面?又該如何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彰顯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
周傳德:與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職業院校更加注重技術技能的培養與提升,更重視聚焦產業發展需要,通過教隨產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路徑,與境外院校或企業開展合作,共同在職業技能培訓、職業體系標準建設、留學研學等項目中,進一步凸顯職業教育的資源優勢。學校通過搭建全球培訓中心、海外人才培養基地、熊貓工坊等平臺,開展“中文+職業技能”培訓,實施境外辦學項目,輸出優質教育資源,推動國內外“政-校-行-企”形成良好的協同機制,解決企業海外發展人才供給問題,推動外向型中資企業海外發展,努力為全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方案”。個人認為,職業院校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應注重國際合作的目標與定位、拓寬合作領域與渠道、加強師生國際交流的能力培養、注重文化包容與理解以及探索創新合作模式等。這將有助于提升職業院校的國際化水平,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合作 提質 創新 唱響未來職教發展主旋律
中教全媒體:針對當前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來看,未來學校將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助力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周傳德:針對當前的職業教育發展形勢,學校將在強化產教融合、提升教育質量、改革育人方式、創新辦學機制等方面持續發力,這些舉措將共同推動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化,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在強化產教融合方面,推動校企合作,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建設一批引領產教融合的標桿行業和產教融合型企業,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效銜接。在提升教育質量方面,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優先發展新興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在改革育人方式方面,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推進不同層次職業教育縱向貫通,大力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優化布局結構。在創新辦學機制方面,豐富高等職業學校辦學形態,積極與優質企業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共建技術技能創新平臺。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內容,主動吸納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專業規劃、課程設置等環節。
評論前必須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