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學院教務處處長程德華
以“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特色化”的辦學定位,堅持“服務需求、貼近產業、強化特色、錯位發展”的原則,做優做強工醫優勢學科,做精做特人文社會學科,打造“工醫占優勢,文管顯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學科布局,將莆田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到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課程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中,培養心懷國家,有著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務地方的情懷,大愛深、上手快、能吃苦、后勁足的應用型人才,全面推進“紅色、品質、文化、活力、美麗”五新莆院建設和“十大行動計劃”,奮力開創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新局面。
欄目:處長專訪
作者:張曉蒙
挖掘莆田地方傳統文化元素與育人結合 打造“五大五培”等辦學特色
中教全媒體:莆田學院地處僑鄉并于2002年在原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和福建醫科大學莆田分校合并基礎上,吸收利用莆田華僑體育師范學校教育資源組建而成。這使得學校形成了哪些辦學特色?
程德華:學校現有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醫學、教育學、藝術學、經濟學等8大學科門類,其中醫學和師范類專業具有百年辦學歷史。2002年升本以來,學校注重挖掘莆田地方傳統文化元素、多學科交叉融合與課堂教學改革,打造了“五大五培”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工醫結合與醫管結合辦學、“應用型+輕混合”雙驅動應用型高校課程建設等3個辦學特色。這里重點介紹下“五大五培”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五大”是指五個莆田傳統優秀文化,包括“大美”莆仙文化、“大愛”媽祖文化、“大義”僑鄉文化、“大仁”醫學文化和“大師”工匠文化。學校通過建設“五大五培”課程群、開設“媽祖文化傳播”“莆田戲”“香文化”等特色班等方式,將五大文化有機融合到校園文化環境建設、課程思政教育、社會實踐教育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和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務地方的情懷。
構建“四融 三層次 四模塊”實踐教學體系 形成“實踐為要、專創融合、產教協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教全媒體:據悉,學校一直以來注重實踐教學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多年來在這兩個方面落實了哪些創新舉措?當前形成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實踐經驗可以分享?
程德華:在實踐教學方面,學校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打造“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校企融通、專業融貫”四融機制,由淺到深、由簡到繁,將“實驗、實習、技能訓練、素質拓展”四個模塊中的實踐環節分為“基礎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應用”三個層次,構建了“四融、三層次、四模塊”課內外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學校要求每個專業的實踐教學比例達到30%以上、每門專業課都要融入真實企業案例與項目,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了“工程實訓”實踐課,通過雙創課程建設、雙創平臺建設、雙創競賽驅動等抓手推進專創融合,做實“校中廠,廠中校”校企融合模式,深度實施“五共同”產教協同育人機制,形成了“實踐為要、專創融合、產教協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近三學年,學生累計獲得省級及以上競賽獎勵2053項,其中國家級獎項449項,省級獎項1604項,福建省學科競賽獲獎數位居前列,《兩載體、全過程、一體化: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協同育人探索與實踐》等3項實踐類成果獲得2020年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2023年互聯網+大賽中獲得3個國銅、2個省金的好成績。
中教全媒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當前學校在該方面有哪些舉措?都在哪些專業領域進行了合作?有哪些好的合作經驗可以分享?
程德華:學校堅持“應用型、地方性、開放式、特色化”辦學定位,主要以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為抓手推進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16年,學校就開始緊扣莆田重點產業鏈成立了集人才培養、科技研發、社會服務于一體的6個產業學院,實施“校企、政校企、政校企協、政校企盟”四類協同模式,經過迭代發展,現有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綠色新材料等8個現代產業學院,其中省級現代產業學院2個。依托現代產學院建設,學校與行業企業在產學研轉化、人才培養等領域展開了合作。例如在人才培養方面,學校與地方龍頭共建三棵樹涂料、閩中食品、諾亞創夢、工藝大師工作室、華佳彩等產業和產創班,形成了1+2+1 雙導師協同培養、預就業3+1、“教-學-練-戰”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當然,在合作過程中既會出現“校熱企冷”,也會出現“企熱生冷”現象。對于前者,學校主要通過成立高質量服務地方團隊、“選派科技副總”等方式為中小企業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讓企業認識到“校企合作值得做”;對于后者,主要是全過程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職業態度,并從大一開始專業認知實習、大一開始實施全過程“卓越班”“產業班”計劃,讓學生與企業早接觸、深了解,讓這類學生留得下。
中教全媒體:通過校企合作,透過企業又是如何服務地方經濟、人才發展的?
程德華:一是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專業,學校構建了工藝美術、醫療健康等8個專業群,緊密對接莆田345產業鏈,實現每個設置的專業都符合地方產業需求;二是通過校企合作育人,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與實施,學校為地方主要行業企業輸送了大量工藝美術、鞋服、跨境電商、醫療健康服務等通用和定制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三是通過校企深度產學研合作,形成了“企業提需求,政府搭橋梁,專家來解決”的長效機制,學校為企業突破科技創新瓶頸精準“把脈下藥”,實現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服務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2022年學校共獲得7個福建省科技獎。
結合自身發展持續推進學校數字化轉型 促進信息技術從支撐賦能到引領再造
中教全媒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到了“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那在此背景下,學校在該方面有哪些考量?目前在該方面做了哪些基礎工作?
程德華:莆田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現傳統業務的數字化轉型,構建以數字化為特征的教育新生態,包括學生終身化學習、自律自主性學習、扁平化管理、個性化教學、混合課堂、產教融合等新形態,是我們學校改革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近幾年,學校在智慧校園建設上投入巨大,網絡資源與網速、智慧教室等基礎條件不斷完善,通過“微應用”等手段,對各職能部門主要流程進行信息化改造,有效提升了學校管理效率和大數據處理與應用能力。在教學模式上,學校提出了“輕混合”概念,要求所有課程依托信息化教學環境,選用線上線下多種優質學習資料供學生自主學習,并在線下教學中綜合運用線上線下各種教學工具、手段和方法,培養學校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在人工智能賦能教學方面,學校教學發展中心組織了多場AI賦能教學、專業和課程知識圖譜建設等培訓,為下一步全面實施奠定了部分基礎。當然,在構建數字化教育新生態過程中,我們依然面臨挑戰。教育部懷進鵬部長多次指出,“方法重于技術、組織制度創新重于技術創新”。培育高校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還要花大力氣進行組織創新,有效激發內生動力,持續推進學校數字化轉型,使信息技術發揮的作用從“支撐”與“賦能”升級到“引領”與“再造”。
擴大規模 夯實軟硬實力 全面推進“五新”莆院建設
中教全媒體:未來學校將會有哪些發展重點?
程德華:莆田學院現有本科專業58個,本科生約2.2萬人,2021年10月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聞與傳播、機械、資源與環境3個碩士點于2023年開始了首次研究生招生。未來,學校主要的發展重點包括以下3個方面:
第一,擴大研究生招生專業和規模。2023年,學校申報的12個碩士點專業目前處于審核階段,有望在2024年,學校碩士點專業能夠達到13個左右,研究生年招生規模持續增長;
第二,實施申博和更名大學工程。學校計劃2029年申請博士點、2030年申請更名大學,為此,學校未來幾年將加大高水平人才引進力度,大幅加強教學和科研投入,以產教融合促進提升高質量教學科研項目數量,不斷夯實軟硬實力;
第三,全面推進“紅色、品質、文化、活力、美麗”五新莆院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設好紫霄新校區東部組團,努力將新校區建設為福建最美校園之一。
紫霄校區東區醫學組團規劃圖
評論前必須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