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周俊鶴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眾多領域表現出廣泛的賦能作用,也為教育現代化帶來更多可能性。
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周俊鶴在接受中教全媒體采訪時表示,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要從“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和數智化融合教學能力,持續推動各學科專業內涵的數智化轉型升級,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著力打造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同濟范式。
欄目:院長專訪
作者:張曉攀
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 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
中教全媒體: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趨勢?
周俊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中教全媒體: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高等教育產生了哪些影響?
周俊鶴: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產生了AI for Science、AI for Engineering、AI for Education、AI for Management等變革,需推進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才培養模式、科研范式、管理機制等優化改革,推動學科轉型升級與交叉融合發展,深化“雙一流”建設,加強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提升自主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服務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在全球科教創新格局中的優勢轉型與可持續發展。
中教全媒體: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如何面向人工智能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要求,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新路徑?
周俊鶴:準確把握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趨勢、新使命,緊扣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能力,以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范式、評價方式等,驅動全方位、深層次變革。圍繞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系統落實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實踐體系,從“學知識”向“強能力”轉變,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和數智化融合教學能力,持續推動各學科專業內涵的數智化轉型升級,加快構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形成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同濟范式。
中教全媒體:您認為在人工智能賦能的高等教育領域,教師和學生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素養?
周俊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專業培養方案與實踐教學體系需全面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和數智化融合教學能力,持續推動學科專業內涵的數智化轉型升級,全面塑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
以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 助推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教全媒體:近期同濟大學所發布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引起各方關注,該計劃發布的目的是什么?重點任務有哪些?
周俊鶴:該計劃發布的目的:
一是智能科學技術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整體建設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知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領域有卓越影響力,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在數據、算法、大模型等方面率先實現重大創新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有效支撐國家和區域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智能社會建設。
二是實現人工智能對學校各個學科的全面賦能,實現學校學科的轉型發展與交叉融合,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的高質量學科體系;同時,人工智能有效賦能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以及數字校園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顯著提升,學校數字治理能力和服務管理水平實現質的突破。
重點任務:
(一)建設自主智能系統科學中心,搶占智能科技創新高峰
(二)打造人工智能算力數據平臺,支撐智能科學范式變革
(三)參與國家人工智能學院建設,造就人工智能專業精英
(四)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學創新,培養復合型創新性人才
(五)推進“人工智能+”科研與應用,攻克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六)加強人工智能社會治理研究,創新文科建設發展范式
(七)深化人工智能國際合作交流,共筑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八)研制智慧校園十大系統工程,提升治理能力服務水平
中教全媒體:就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來說,在開展“AI+”前沿交叉研究方面有哪些探索?
周俊鶴:強化人工智能自身科學研究發展,突破傳統人工智能在“行”與“控”方面的局限,研究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感知-決策-執行”的高級人工智能,推動AI在各領域、多學科的應用,致力于讓機器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回應現實環境。例如,在智能汽車領域,先進AI技術可以幫助車輛更好地感知環境、對復雜交通環境做出決策并執行操作,優化自動駕駛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在智慧城市中,高級AI系統可以用于交通管理、環境監測和公共安全管理,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促進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助推學科高質量躍級發展,催生更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科研成果,并推動人工智能重要應用場景落地,實現各個學科在“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突破。這些探索和研究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推動國家、社會智能化發展。
中教全媒體:如何用好“人工智能+”,為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全面賦能,對此請談談您的看法?
周俊鶴:用好“人工智能+”,為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全面賦能,需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是創新引領。精準掌握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沿,持續優化學校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方向布局,推動跨學科融合,推動新興學科的發展。推動科研范式和育人模式的創新,確保學科發展始終保持活力與前瞻性。
二是交叉融合。強化校內外、跨學科的合作機制,促進人工智能與基礎理科、信息技術、工程技術、醫學生命以及人文社科等多個學科的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三是追求卓越。高質量推進人工智能全面賦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及社會服務,堅持對標一流,不斷自我超越。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提升科研效率,推動前沿研究突破,確保教育質量和研究成果達到國內外一流水平。
四是開放競爭。積極拓展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深化與國際先進教育資源和科研平臺的合作,加強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更好造福人類。
五是精準施策。依據學校實際和學科特色,制定切實可行的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行動計劃,精準確定發展策略與實施舉措,確保每項重點任務都能有效落實,達到預期目標與成效。
評論前必須登錄!
注冊